2020年04月26日
從事健檢醫師的經驗
篩檢,一般就是(+)(-)
過去豪醫從事健檢醫師的時候
我們內科主任的回答通常就是:
「規律追蹤」
「這個篩檢有也不一定代表有
沒有也不一定代表沒有。」
雖然我都心裡懷疑
「主任,你這樣說患者怎麼聽得懂⋯?」
問題是,現在這個議題就是這樣
主任講的話
就是你篩檢是陽性,也可能是偽陽性
陰性也可能是偽陰性。
所以既然有懷疑、顧慮,
就好好追蹤,「時間會證明一切」。
所以我們花「很長14天的時間」去搞隔離啊什麼的
這才是對防疫真正有幫助。
而不是一直強調「快篩15分鐘」
那是給人家吵股票用的噱頭⋯。
當然好的快篩工具會有助於防疫
但是台灣已經證明了「普篩」
不是真正防疫關鍵性的手段
世界上任何普篩的國家
很清楚的都是「先失控,後普篩」
我們國家不用自亂陣腳。
所以說無論疫情指揮官、召集人怎麼解釋
網路資訊、圖卡如何分享
其實很難懂的。
其實要不要搞懂
要不要「普篩」
吵得人吵的都是一種「情緒」
沒有專業內容物的。
這些專業科學、統計學的東西,
本來就只有相關從業人員才有興趣
奢求大家了解,其實也沒有必要。
我們竹北前一個月多的期間內面臨超高密度的居家隔離
很多「出關」的患者很多還有低燒、咳嗽的
當時豪醫認為應該加強篩檢
但這是針對「出關」前仍有疑慮症狀者的加強「廣篩」
而非「普篩」。
「先控制,再廣篩」
目前我們國家穩紮穩打
大家一起加油!
泰陽中醫,關心您。
新聞:普篩做下去,醫療會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