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8日

竹塹社區大學中醫課程
今天教學內容是”感冒發燒看中醫”
希望同學們都有收穫
為什麼中醫可以做到
讓出國旅遊(大陸,東南亞…)的民眾
都能攜帶中藥預防感冒,腸胃炎呢?
原因今天已經交給大家了
未病–>??–>已病
我們中醫的預防醫學在治療些什麼?
嚴格說起來不是預防
而是早療
??的內容是關鍵
希望大家都已經學起來了
當然真的已病,生病了
還是要給醫師看診唷!
2017年08月04日
一個病例看出中西醫學的迥異
停不下西藥的蕁麻疹
這位施大哥從龍潭來看診
路途遙遠,很有耐心
終於獲得滿意療效!
施大哥的蕁麻疹到來泰陽看診前
已經犯了數個月
吃魚,喝酒就比較會發作
是標準的濕熱體質
每日發作,就每日吃抗組織胺
但是每個隔天,蕁麻疹仍然發作
永無寧日
畢竟是靠西藥度日數月的身體
為了徹底根除西藥遺毒
豪醫使用去三陽濕熱的特殊治法
加上調節免疫的特殊中藥製劑
從此跟西藥說再見
一個月以來,身體也越來越好了。
畢業停藥,指日可待!
體質學重不重要?
一個蕁麻疹
西藥就2種:
抗阻織胺,類固醇
不分體質, 輕症用1種
重症用2種,有些還附送抗生素抗黴菌藥
給患者3合1的治療
復發就加重劑量
直到…世界的盡頭…
這個病例
整個過程
我至少用了4種手法在治療
一關一關打通
中間還會碰壁
碰壁就需要再繞道換門走
目前已經算是治療成功了。
因為體質是複雜的
不是坊間認為一個叫寒/一個叫熱
一路通到底的
也不是西藥這種洲際飛彈直接到位就算數了。
直接飛越所有路徑到達”症狀所”
去做抑制
那中間沒碰觸到的問題其實是沒有解決的
如此很快復發,而且越來越嚴重
沒處理到的問題也會越疊越高
直到有天洲際飛彈也飛不過去了
患者也陷入了絕境。
(癌症病人的處境也常常是如此)
要呼籲大家注意的是
”症狀所” 並非 ”病所”
皮膚病很多都是內在體質的投射
不是本病處
只治療”症狀所” 是很難治癒的。
皮膚嚴重搔癢
搭配西藥止癢是可以的
因為搔抓容易使病況惡性循環
適量西藥搭配止癢是合理的
甚至乾癬患者控制不住的時候
照光治療也是應該的
但是,
中醫完整治療本病的觀念千萬不能沒有
倒不是一定非要吃中藥
而是很多中醫的養生觀念必須帶入衛教
才是完整的全套全人治療
因為治病治半套
下次發作就更複雜又更厲害
西藥的治療
第一次治癒,可停藥
復發一次就應該讓中醫介入調理了
復發2次,3次…
還在單純西藥治療
那就真的比較不好。
今天一樣有一位小朋友
一樣是每天靠抗組織胺已經半年
本週已經可以開始減量西藥了
這位小朋友是虛寒症
單純健保科學中藥治療
用藥與施大哥完全不同
所以我們說體質學,能不重視嗎?
豪醫比較雞婆
幫大家釐清一些觀念
祝福大家有個健康的身體
還有合理的就醫觀念。
(皮膚病患者的無助與痛苦,
真的不是外人可以了解的,
有些棘手的患者
我們也還在努力治療中
真心祝福他們!)
2017年07月10日
頭痛—90%以上的人認知錯誤!
頭痛,增加腦病變機率!
很巧的今天就有一位患者常常頭痛
被新竹台大診斷腦白質病變
其實很多5年,10年,20年的偏頭痛
都在泰陽中醫獲得改善
許多婦女月經來的時候不是怕經痛
而是怕頭痛
更有”自殺性”頭痛的患者
在泰陽中醫與北榮神經內科的共同治療下穩定
90%以上的人不知道如何正確治療頭痛
知名止痛藥大廠也請醫師廣告快速緩解頭痛
進而迅速增加大眾的錯誤認知
原發性頭痛的機轉不是發炎
用抑制發炎機轉的止痛藥來治療
是治標不治本
大幅廣告治標不治本的東西
豪醫覺得這樣不太好
原發性頭痛並非發炎導致
而是神經放電,或是血清素作用導致
中醫息風止痙,補氣養血
才是符合生理病理學的治療的根本大法
這也是為什麼”自殺性”頭痛患者
當時我們治療用息風藥物可以控制
療效遠遠勝過止痛藥與氧氣
最後搭配用到北榮神經內科的特殊藥物才穩定下來
因為問題就出在神經。
而大部分月經期的偏頭痛吃止痛藥效果較差
吃中藥卻非常有效
頭痛痛起來真的要人命
希望老天幫忙這些患者
得到正確的治療。
2017年04月27日
看中醫,吃水藥,吃水藥,看門道!
嚴格把關! 用藥心安!
左右兩種藥有何不同?
傳統水藥是中醫精華所在
水藥最被詬病之處還是農藥重金屬殘留
左邊是傳統通路常看到的黃耆切片
右邊是我們的黃耆安心藥材,成本較高
這次廠商送錯等級了
直接被我們擋了下來
廠商們都知道豪醫的個性
我一直常說
我們是做醫療的,不是做生意的
我們成本不是越便宜越好
安心藥材是最基本的
煮藥如何不溶出農藥重金屬之前我們已經提過了
大家可以查閱之前的文章
沒有必要,不推銷水藥
水藥要求安全用藥
最後加上患者認證的療效
這就是泰陽中醫的水藥為什麼值得信賴的原因!
2016年11月09日
歷代的中醫都有一個重大的任務
就是要幫皇宮貴族抗老化!
現在我們不用當皇宮貴族
也能輕鬆來達到這種效果
泰陽中醫的許多女性患者
相信都已經有這樣的感受
健康。自然不會老!
http://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9/2026303?fbclid=IwAR12LBqk3nfUnFdNF_y6MjmkpuAv-NaIWtM0qh2jgF0Vuc4XOxjdBf_pR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