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22日
腸胃型感冒大流行
豪醫來叮嚀
以下連結為 “泰揚中醫 豪醫師 Facebook “影片分享 :
2022年01月20日
是嗎?豪醫挑戰台大防疫專家!
李P:
只要這20%的人遲遲不打針,「我們就無法放心地與病毒共存。」
先說明。豪醫沒有反對大家施打疫苗。
豪醫本人是雙AZ+ BNT的規格
豪醫的太太、泰陽中醫的助理也是這樣施打
因此。豪醫沒有反對任何疫苗的施打。沒有反對任何疫苗的施打。
但是與病毒共存這件事情
我們中醫的歷史告訴我們
不需要用媒體放話去恐嚇、情緒勒索、強迫那20%不願施打的人。
中國古代所有的瘟疫
持續的年限短則數年
長則十數年
羅馬帝國的鼠疫則有過持續50年的紀錄。
從中醫最經典的「傷寒論」相關的史料
我們中醫師可以很負責的說
傷寒論的成書,就是一部「冠狀病毒對抗紀錄」。
因此,從這些相關的史料
我們可以窺探東漢時期,冠狀病毒感染的情況。
曹植《說疫氣》描述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說:「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二十三年四月曹操在詔令中說﹔「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
《傷寒論》張仲景自序中描述:「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豪醫很客觀負責的說
中醫臨床第一經典,很多醫師當作神在拜的一部書「傷寒雜病論」
傷寒論最終還是沒有成為結束疫情的關鍵因素
因為,傷寒論當時沒有被廣傳
中國當時也沒有訓練出一批會使用傷寒論治病的醫師
所以疫情的消失
當然就是自然的與病毒共存的結果。
從上述史料,對比新冠疫情
疫苗的開發,我們可以說是似乎是縮短了與病毒共存所需要的時間
也絕對是減少了社會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目前20%尚未施打的民眾
會讓整個社會付出比較多的代價來達成與病毒共存的結果
也會耗費更多的時間
這是肯定的。
但是目前主要流行株已經是低重症、低住院率的omicron
這20%的民眾有沒有非施打不可的急迫性?
沒有施打。一定還是比較危險的。
這是一個他們自己要去負責的賭局。
已經施打的80%群眾
很清楚的都有了隨時要被「突破性感染」的心理準備
至於如何被突破
是不是都要怪罪那20%沒施打的人
我想人民不是笨蛋!
怎麼被突破的?大家都知道!
無論有無施打疫苗,豪醫從不苛責、針對⋯
一律都是以「為患者最好的方法」來打算
確實的進行防疫新生活
善用中醫的調理、抗病毒輔助藥物
我們家大人、小孩都是一樣這樣做
不能打新冠疫苗的小孩
更是應該全面讓中醫介入協助
而不是去亂打一些似是而非、好像有關又沒有把握的「其他疫苗」。
這是沒有必要性的過度醫療的亂象,
同樣身為家長的豪醫特別提出。
最後還是叮嚀大家:
一分惡寒就是外感(病毒、細菌感染)
及早治療才能防堵重症,確實隔離才能阻斷傳播
定時篩檢偶能提早察覺,施打疫苗可以加速共存
與大家共勉之。台灣加油。
泰陽中醫。專注醫療。
2021年09月26日
(圖片為M!SPACE 的貓老闆之一)
AZ後副作用,典型少陽熱後的氣陰兩虛
中秋連假前補班補課的那週
有一位先生
在施打AZ疫苗後三天,
坐下起立後,眼前突現一片黑
而且持續10+秒!
我想姿勢性低血壓算是常見
但是每次都發作、持續時間這樣長的
並不多見。
患者本身有輕度的「地中海型貧血」
全身症狀呈現「忽冷忽熱」
這是中醫古籍中典型的「往來寒熱」
從施打疫苗開始的發燒怕冷
一直到忽冷忽熱,這些典型的表現
「傷寒論」有詳細清楚的分析與分型指導臨床醫師精準用藥
這位患者是「少陽熱」。
少陽熱跟我們前篇提到的太陽病有何不同?
體質上、病位上,少陽熱代表著身體比較虛弱
因此症狀跟太陽病比較起來,偏在「裡」
這裏很多中醫師都搞錯的是
少陽病被坊間醫師稱為「半表半裡」
這可能又是一個千年錯誤
原因是,半表半裡,這句話
翻遍傷寒論整套書找不到。
傷寒原文寫是「半在裡,半在外」
箇中差別,我想臨床實戰上值得大家細細琢磨。
前篇我提到施打疫苗後其中一個重點「熱入血脈」
這位先生明確表明有「心悸」的狀況
特別要分別清楚的是:黑影並不是眩暈
沒有天旋地轉的問題,這是要明確區別的。
如果會暈,也符合另一個「有表裡症」的特殊情況
疫苗施打後,確實很多人會暈。
但是辨明清楚「有」還是「沒有」
中醫在意的,辨證的重點,即是在此。
這些重點,沒有辦法被把脈取代
這是另一個看中醫的朋友們要注意的
脈象在看中醫時雖然是一個重要的指導
但是臨床上更多的東西是脈象無法取代的
尤其是在一個扎實的診斷過程中更是如此
反過來說,脈象在診斷之外、弦外之音
確實又有著另外超越生理醫學的意義在
而且在癌症、其他重症患者身上
脈象的重要性在「望聞問切」四診中又會大幅度的提升
這些道理,區別,值得大家慢慢思量。
往來寒熱、心悸、姿勢性低血壓、沒有眩暈⋯
脈象細弱偏數
這裡豪醫看到熱勢往心脈走的軌跡
大家看到了嗎?
經驗不夠的醫師,在歸納問題上會缺一個「口乾、口苦」
因為少陽為熱證
典型上要有一個「定性為熱」的症狀
當醫師找不到這個客觀的症狀時
要客觀的辨證,可能就很難有共識
所以豪醫前面才提出要「看出熱入血脈的軌跡」
因為即時當下沒有這個定性的症狀
可是疾病變化的過程中
有著一個「帶有性質的變化軌跡」
這個軌跡,甚至不是個別患者獨有
所有豪醫之前幾篇已經歸納出這些施打疫苗後的變化大方向
因為,這個大方向,是重要的。
這位患者的脈象指導了氣陰兩虛
這個部分是個別病患身上的特質
每位患者都可能不一樣的。
所以治療的大方向已經砥定
標題已經寫了
少陽熱、氣陰兩虛
處方:小柴胡湯合生脈飲
這是最基本的。
近日有與同道交流到「莫德納」施打後
出現寒證、緊脈的機率高
這點因為莫德納豪醫遇到的案例還是太少
有施打的,但是副作用延長到需要中醫治療的似乎很少
如果後續有心得,豪醫會再向大家報告
當然還有BNT開打的學生們
最近大家都焦慮的一直來問我們
各位家長,別怕,豪醫不敢說自己萬夫莫敵
但是我們一直都在疫情中準備、努力,關心所有能幫上忙的新知識
請大家盡量不要太緊張焦慮
假設孩子真的有狀況,豪醫一定全力以赴,幫忙到底。
所有的疫苗都是倉促研究出來
缺乏長久觀察
甚至有些機轉可能影響終生
對於施打後有特殊的副作用、後遺症
花一些時間調理,並不過分。
甚至豪醫可以斷言
很多人的問題,持續時間更長更久
是不是需要重視? 豪醫認為絕對是需要高度重視。
但是與其在那邊恐慌,真的不如安心施打
超過三天後仍有不適,找中醫好好調理。
在盡量鼓勵大家施打疫苗的時代背景之下
我想這已經是中醫能提供最好的後盾支援了。
是不是喝了一些中藥就能變成「中醫抗病毒義和團」
刀槍不入不染疫?
認識豪醫的朋友相信都很清楚答案了。
對於不能施打疫苗,又很難確保口罩戴好戴滿的幼兒童
豪醫倒是鼓勵他們當「中醫抗病毒義和團」
時常給予簡單溫和,能長期服用的抗病毒茶飲代水
有些患者把茶包泡的很濃、增加劑量沖泡
豪醫認為沒有必要
保持溫和的濃度,長期飲用才是抗疫工作長期抗戰的正確策略。
同為父母,對於孩子的這些擔憂不會因為自己是醫師就減少
但是能如何確實為孩子們做一些保護,有憑有據不跟風,不誇大
豪醫倒是很清楚。
最近很開心也跟從疫情開始就一直在南部坐月無法回新竹的新手媽媽患者有聯繫
我們提供了一些產後調理的相關資訊
雖然遠在南部,仍然能幫助到患者,這對我們來說是開心的
泰陽中醫一直很感恩跟大家的緣分,也感恩大家都平安
後疫情時代,繼續跟大家一起加油。
泰陽中醫。「實在的」「科學的」中醫醫療。
2021年08月27日
(圖片取自google搜尋)
目前為止疫苗副作用治療的綜合討論
現在關於疫苗相關的發文都要很小心
我們不強調是那一支疫苗
只討論副作用與中醫如何治療。
打完疫苗後發燒了一天,使用西藥退燒
之後開始強烈頭暈不舒服
雙側耳鳴、耳悶,自己說話的聲音有如屏蔽一般
平時偶發嗡嗡作響
先於西醫治療,退燒,直到第三週了,耳症沒有進步
請求豪醫的治療。
這類突發性的耳症
明確是神經、血管、淋巴循環的問題居多
但是西藥治療末梢循環的藥物效果常常不穩定
這個部份我自己感覺還是中醫的強項
必須在還能恢復的時間內(豪醫經驗一般是2~3週黃金時間內)
趕緊開始治療,避免後遺症。
脈象屬陽
由於病位在頭、側頭;病程尚屬初起
發熱發燒後且來勢兇猛
加上有明顯「口乾舌燥」的感覺
卻沒有咽喉疼痛的狀況
判定為太陽病合併少陽膽火。
所謂「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傷寒或是溫病
豪醫不給患者做中醫病名的定義
因為對治療指導意義不大
但是是個熱證,陽證,沒有太大的問題。
耳症之原因,乃是太陽病發熱之基礎上
氣鬱血瘀,絡脈不通。
處方
葛根湯合小柴胡湯,搭配活血化瘀藥物治療。
3餐飯後,七天藥。
2次治療後耳症部分是完全痊癒
但是豪醫建議後續仍需調養一些時日
這樣的建議乃是出自於
最近觀察到很多患者是打完疫苗
頭暈、頭痛雖然一兩週內的治療改善了
可是停藥直到接近施打一個月左右時副作用又回來了
主要常見的還是一些低熱、心悸、胸痛的狀況
等於是前面發燒高熱後一種餘熱不盡、
又往更深的「心血脈」攻擊的狀態。
這些副作用除了疑似心肌炎的反覆胸痛之外
其實都是小病
不足以構成大家拒打疫苗的理由
這是豪醫必需強調的
豪醫的本意是利用這些人體反應
真實紀錄報告,以供學習理解參考
因為這些資料都是客觀、難得可貴的
豪醫有幸生在這樣疫情時代
真實紀錄看看是否能與古書醫學經典相呼應
這是我們做學問、做醫療所在意的。
實際接觸較多的病患之後我們發現
這些疫苗的副作用,除了急性的痠痛惡寒發燒之外
另一大族群豪醫評估似乎多數都跟「熱入血脈」脫離不了關係
常見的「心悸、胸痛、燥熱」。
因為還有「猝死」的機率
「心血」「心陽」必須時時考慮
這是「熱入血脈」相關症狀出現時
就應該要開始著手調理。豪醫相信可以有預防遺憾的效果。
因為這種發熱性疾病的層層脈絡都有跡可循
我們建立在過去治療發燒感染急症的深厚基礎上
幾乎可以非常肯定的說,我們能掌握這樣的變化。
這方面的中醫文獻其實也是數量最龐大的
因為在主流醫療東傳之前
這是漢民族主要的治療感染發熱性疾病的臨床知識理論基礎。
調理預防的方法按照我們之前的科學文獻考究
前幾篇有提到
我們也已經實際在臨床上應用了。目前持續觀察中。
一樣的這些低熱、心悸的狀況
我們診所的何志宏醫師認為這是「氣鬱化熱」是主因
他習慣上會開立水藥治療這個狀況
在他的門診中也取得了相當有把握的療效。
我們要說的是,雖然觀點上跟我們不同
但是取得好的療效即是對病患負責
這是中醫「靈活」之處,豪醫給予高度肯定。
再來另一個副作用的族群就是「暈」跟「耳症」。
就如同我們這個案例的處置
雖然患者的年紀讓人擔心會有引發心血管病變的憂慮
但是真實的病症上是沒有的
反而突顯的就是耳症
那相較於「心血脈」來說
暈、耳症很多是少陽,病位上比較表淺
豪醫認為至少距離猝死的那塊真的是比較遙遠了
雖然我們處方上仍有活血化瘀的藥物
用意主要是處理造成耳症的循環問題
但如果是在較高齡的患者身上
多少也帶有防守心臟血管問題的意味在
特別是有慢性疾病的高齡的患者,本來就更加應當這樣考慮進去。
其實最近還有一例疫苗後的副作用是「寒熱往來、脈虛弱」
比較特殊的是這一例是施打了第二劑的
我們處方了「四逆湯」加減
還要再評估後續效果。
這說明了施打疫苗後人體的反應
比例上應該是熱的多;但寒的,不會沒有
尤其是會不會第一劑可能熱的多?
第二劑,也許存在寒的可能性提升的狀況?
當然要等待後續較多民眾施打了第二劑之後
才會有更加清楚客觀的觀察。
萬一這個角度得到驗證
那疫苗就絕對不是越打越多劑就越好
因為打到身體都轉寒了
中醫的看法那肯定是要出問題
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特別特別仔細客觀的觀察下去。
重視客觀成效、再現性;客觀的觀察
除了本身西醫的訓練背景之外
其實在中醫的訓練背景之下更早就養成了豪醫這樣的思維方式
豪醫的傷寒論受教於山東中醫藥大學李心機教授
李教授的名言:「讓傷寒論自己為自己做註釋」
主要是說條文間自己的邏輯一慣性
就能解釋傷寒論的原意
接下來就只是對應臨床療效好壞而已。
希望大家學習傷寒論時要秉持這樣的客觀
不要為了自創門派而去自創很多傷寒論沒有的註解、定義
尤其當這些自創的定義沒有辦法協助臨床取得療效、
取得再現性的時候
造成了後面一大群人大打文字遊戲戰爭
實在是拖累了中醫整體素質
除了註釋條文要客觀
再來就是臨床效驗要顯著,這就會是兩相呼應的客觀學習。
當然「熱入血脈」後續還可以用上溫病學葉天士的「衛氣營血」
只是實際就我們接觸得到的疫苗後的狀況
第一:熱勢尚不若真實感染者猛烈
第二:門診上真的還遇不到伴隨意識變化這麼嚴重的患者
所以這邊豪醫沒有特別強調「衛氣營血」
豪醫之前文章有教學過一次,意識的觀察是重要的。
只是說我們已經有治療到嚴重胸痛的,疑似心肌炎這樣的變化
豪醫認為「血脈」病位證據強烈
所以還是要考慮有沒有可能的「營血」變化。
臨床醫師的思考必須盡量全面化,深度化
面對快速變化的患者,才反應的下來。
感謝大家辛苦施打疫苗、辛苦防疫
我知道很多人是被我們說服去施打
豪醫感恩大家!
大家多少都會害怕副作用
但是從施打前到施打後
這些日子豪醫不敢懈怠
不停的觀察、治療、研究這些人體變化的道理
在已知的狀況下
我們會全力以赴趕緊幫大家治療
並且努力預防那些未知的危險
泰陽中醫,會繼續與大家一起奮戰。
謝謝大家。
2021年8月3日
疫苗後副作用治療驗方大方向分享
恭喜施打到疫苗的各位,順利獲得免疫力
這陣子也治療了一些疫苗後副作用的案例,簡單分享一下。
別忘了有排到疫苗的朋友,趕快施打唷!
這一個月下來豪醫分享一下我們處理的疫苗後副作用:
發燒、頭痛:葛根湯+石膏 為大方向
耳鳴、耳塞:葛根湯+小柴胡湯 為大方向
心悸、低熱:炙甘草湯+黃連解毒湯 為大方向
那再加上一例更早之前比較嚴重的:
胸痛、心悸、呼吸引痛:牛黃清心丸+炙甘草湯 為大方向
我想疫苗真的沒有對我們的患者產生太大需要擔心的問題
尤其是有狀況立即回診找豪醫的情況下。
綜合參考其他國家病情狀態、氣候溫度對病毒傳播力的影響⋯⋯
此時現在就是趕快衝刺全國疫苗覆蓋率的時候
並落實防疫生活。
泰陽中醫。專注醫療。
2021年07月21日
回答印度神童對台灣防疫之指教
印度神童再次精準預言
但是此次點名台灣,提出了:傳統醫療
網路很多歧視中醫的酸民大概就一笑置之
一笑而逃避。
印度神童看起來是有天象學的基礎
至於他懂不懂傳統醫療,豪醫相信他應該有點了解
以他類似僧人的外顯來看。
但這次既然點名了台灣傳統醫療
這個問題就讓豪醫稍微系統性來回答說明。
其實要談到傳統醫療的防疫
這個題目太大,三天三夜談不完
但是豪醫把整個脈絡的重點提出
尤其是跟我們現今中醫息息相關的部分
我們要特別重視。
首先,
傷寒論影響當今中醫師之巨大,無庸置疑。
而傷寒論著作的起源,即是東漢的瘟疫。
作者在序中寫到: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
建安紀年以來,尤未十稔,
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三分之二的十分之七,這個死亡率還是相當高的
這裡提到的傷寒,我們從書中的描述知道
應該是流感類的病毒。
然而綜觀傷寒雜病論的價值
其實最重點還是個體治療的部分
透過觀察記錄了解感染性疾病進入到身體之後的變化
這些中醫經驗,即使不能有如疫苗般直接降低重症的機率
卻能有效的在疾病的早期防範疾病加重。
這樣的觀念在傷寒論的原文叫做: 使經不傳則愈。
再來我們跳到中國的第二個盛世: 唐朝
唐朝的太醫署主要編制約160人
負責皇城宿衛軍士的治療,
地方上在各府設置醫學博士、醫學生
從武則天開始設置「悲田養病坊」,給貧苦、乞丐治療
在各種行軍、作役的地方,也會配置醫療人員
看起來是比較有了整體醫療體制的樣子。
唐代最重要的中醫著作
即是人稱「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
觀其著作,非常之龐大
用藥思路,較缺乏邏輯性
也不像傷寒論有著連貫性的觀察
重點是,孫思邈後續也補錄了傷寒論
並提到在他早年時傷寒論是缺失、失傳的。
千金方整個給豪醫的感覺
比較像是當時的醫學百科
可是內容龐雜而無系統
但是裡面有些方法已經是公衛式的作法
最有名的就是「屠蘇酒納井中消毒」。
另外還有空氣消毒用的「太乙流金方」、「虎頭殺鬼方」…等等。
空氣跟水,自古以來都是瘟疫的傳播途徑
這個部分在千金方已經高度重視。
然而現今科技大大的幫助我們阻斷了這些途徑
這也是為什麼2020年尚未有疫苗之時
大家忙到最後,戴上口罩效果最好的根本原因吧。
但是提到唐朝醫療
有一個重要的醫療腳色跟我們現代一樣,不容忽視:
僧人。
唐朝的僧人,可能才是真正撐起平民醫療的核心
所謂「藥藏」、藥藏菩薩…
就是儲存醫療資源的寺廟體系
這個觀念從印度阿育王的時代流傳過來
對比現今疫情嚴重時醫療物資的緊缺
是不是很相似?
在古代的民間是更加疾苦
所以說了「藥藏」在當時提供了民間醫療充足的資源
面對疫情,跟個體醫療有所不同
有了資源,才能跟疫情打仗。
所以我們也是相當感謝慈濟的。
當然這種非官方的醫療佈施很快地被政治權力給限制
只是古代來說,這些資源仍在民間流傳的比較開
畢竟民間較為貧苦,與現代不同。
然而,面對民間疾苦的疫情,政府的制度終究會做出改變
宋元時代最重要突破就是「官方的販藥所」
「惠民藥局」的出現。
當時由中央的太醫局,廣納天下能人之有效驗方、秘方
交由太醫局試驗、製成成藥在惠民藥局販售
當然,惠民藥局是全國各點廣設的。
這樣的一個突破性的制度
才讓民間真正開始受到較好的醫療水平照顧
當然,內行的中醫師都知道
只有用「成藥」來治病,還是不行的
對照我們今日的中藥EUA,
我想重點還是藥物使用的說明是否清楚
第二,就是要回歸醫師主導用藥。
醫藥結合,是人力、智慧、經驗與物資的結合
而且是要全國性的、全面性的結合制度
這個部分到了明朝,才有了比較好的示範。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平民皇帝
深知民間疾苦
因此明朝的醫療體制相當完整且深入民間
太醫院負責皇家醫療
良醫所負責地方諸侯
惠民藥局則承襲下來繼續協助民間醫療。
萬歷15年瘟疫大作,由太醫院協同惠民藥局
「醫藥合併」足足治療超過10萬人
明朝醫療與明朝的軍事狀況息息相關
有些史料描述,明朝每3~4年軍中就生瘟疫,嚴重影響軍力
據說這些疫情多發生在7月多雨之際
我們合理的推估,這樣的疫情不會是流感
也跟我們現在觀察到的空氣傳播病毒略微不同
我們可以合理的推估是 : 鼠疫。
多雨之時,穀物生長茂密,齧齒類動物繁殖快速
這樣的經驗,澳洲常常有體驗,大家看些國際資訊即可知道
軍中衛生較差,加上明朝實施屯田制
不少士兵必須務農,增加了跟齧齒類動物接觸的機會
跳蚤再藉由宿主回到密集的軍隊中傳播
綜觀這些關聯性,這樣的疫情就很容易傳開來
對此如何防範? 李時珍提出方法
跟我們的推論不謀而合。
本草綱目,服器部記載:
「天行瘟疫,取初病患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時珍)。」
治療鼠蚤傳播的疾病,自然衣物的清潔衛生最為重要。
從此可再次窺探時珍科學家之面貌。
同時「一家不染」四個字,提示了什麼重點?
跟我們現在最大傳染群聚型態:
「家庭群聚感染」。是不是又是一個歷史借鏡?
雖然明朝的疫情主要在軍中
但是明朝另一項重要的措施:
「軍民一體施濟」。
正是告訴我們抗疫過程中,資源合理分配的重要性
有了資源,才能成功抗疫
正所謂防疫視同作戰,歷史也告訴我們了。
然後談到疫苗,其實中醫從「人痘」開始了疫苗的經驗
對中醫來說也沒啥特別,就是一種廣義的「以毒攻毒」治療
所以我們可以說,中醫、傳統醫學,其實從來沒有排斥過疫苗
但是傳統醫學過去這樣的經驗,沒有能夠透過科學的淬鍊
最後形成安全的、廣面性的防疫手段。
總結上述中醫相關千年以來的防疫經驗
豪醫想說的是
印度神童的見解部分是對的
但是,防疫政策是全體性的
疫苗政策就目前人類的經驗看來
也很難產生什麼「自食惡果」的問題。
目前的疫情當然不適合打了疫苗後就開始不戴口罩、群聚
要說真的有可能自食惡果,
除非是疫苗本身通過檢驗的方式有瑕疵
否則按照目前的方式,
人類近代數代文明之下是沒有觀察到什麼大問題的。
但是,未來新冠肺炎「流感化」就不一樣了
豪醫現在就可以告訴大家
流感化後的新冠肺炎病毒,在生物的演進上就是致死率會下降
或是說跟疫苗、跟人類社會達成一種平衡
要不要一直補打疫苗? 之後豪醫自己是不會這樣做
回歸戴好口罩、勤洗手、生病自我隔離
未來生活也許會有改變,但是其實才是真正的正常生活
不用迷信「感冒、流感、新冠特效藥」,然後吞藥硬頭皮上班過勞
再來搞出意外猝死⋯⋯
好好的利用身體自我修復的能力來治療、自療
這部分中醫藥真的是提供非常好的協助
也許才是疫情給人類最大的啟示
也是印度神童想表達的事情吧。
泰陽中醫。專注醫療。
2021年07月18日
聽說有醫護人員無法脫離氧氣⋯
提供一下去年豪醫調理這類病人的方法。
今年也有幾位患者但是後遺症反而不如去年遇到的嚴重
豪醫看起來主要還是跟個體年齡、慢性疾病史相關。
這是主軸。
但是剩下的部分才是需要討論明辨的關鍵
就是患者體質的陰陽寒熱。
陽熱盛的可以搭配大柴胡湯
這一組是大陸經方泰斗胡希恕的經驗
當初接觸到這樣的處方思路確實是不可思議
而且突破了以往我們局限性的思維
這兩個方子都不是針對肺臟的
當然要延伸解釋五臟六腑之間的關聯性是可以
但是豪醫不喜歡這樣
總之臨床實戰有效,這是屬於患者「有是證用是藥」
很多臨床的治療無效是被困在「病人看了卻沒看到、沒想到」,
被「臟腑臟器」「六淫病邪」⋯困住了思維
這才是我們中醫教育最大的問題。
這次的疫情讓一些優秀的中醫師展露頭角
看到台灣有些醫師接受報導使用了「藿香正氣散」處理輕症的患者
這就是觀察細微,找到關鍵,處理「病邪」
中醫病邪的性質是圍繞在患者症狀反應
不完全是一種「微生物觀點」
而是「微生物與宿主之間的互動展現」
這是臨床上貼近患者的觀察,豪醫也覺得非常受用。
回到我們的主題
如果是偏於陰寒型的就搭配四逆湯去振奮陽氣
這是豪醫自己的經驗
這種情況咳喘明顯的,民國經方大師余根初會直接用腎氣丸
我自己是習慣用四逆湯
原因也不瞞各位,科中八味地黃丸我自己感覺用的很不順手
當然修改成腎氣丸原方用桂枝也是一樣
我常在想是不是這個方子可能本身劑型上就不適合這樣處理
也非常歡迎大家指點一下我們。
分證分得太細就不容易討論了
剩下的細節就是臨床家自己臨證的細微觀察
我這邊提供的陰陽分辨清楚了,大刀闊斧下去
不要再多疊方了。一般小病雜病怎麼疊醫師順手就好
這種程度的患者,診斷要清楚一點
而且新冠肺炎的病人是確定寒熱都有,沒辦法一招打天下。
先突破僵局看看血氧、呼吸表現能否改善
如果一下子就改善了,後面應該可以圓滿
最後收工我最常用的手法
肺萎:炙甘草湯去加減,氣陰雙補,寒熱平調。
這個時間點陽虛明顯的來用腎氣丸好像也合理
但是總之在我自己的思維裏
腎氣丸一直擺不到一個我覺得完美漂亮的位置
其實我想這個狀況也跟一個客觀實際的問題相關
就是中醫患者的族群問題,這個我們以後有空再聊。
脈象如果覺得可以的,沒有慢性病史反對的
取巧的方式還是可以用麻黃下去
但是加減上仍有眉角。
痰的部分如果還有偏多的話
熱盛那型的可以先不管,直接大柴胡湯釜底抽薪看看
你真不順眼要再加小陷胸是可以的,加個小方無損大方向
陰寒型的豪醫提醒一下細辛要用,而且要會用。
大抵上該注意的是這些。我自己的視角一定有所侷限
但是我已盡量全面描述我們看到的狀況
祝福有緣人。也希望患者無論用什麼方式都能康復。
祝大家調理順利。
泰陽中醫,專注醫療。
2021年06月18日
與中醫相關的打疫苗資訊:
除了圖卡講的基本內容之外
豪醫稍微補充一下最近大家聞之色變的死亡狀況
結論是:
長輩打疫苗後死亡,這個真的運氣不好。但是我們可以再努力避免。
一般認定與疫苗相關的死亡,
通常是血栓、血小板缺少、心肌炎這些併發症影響造成的死亡。
但是,
疫苗打下去,基本上身體等於是承受一次「壓力測試」
少數體虛、慢性病太多的長者會因此熬不過去也是可預見的。
施打後的72小時,豪醫都建議密切的觀察、關心這些長輩
如果真的緊急發現長輩身體不適
趕緊就醫,豪醫的觀點
當然加上中醫藥治療更好。
因為打疫苗後這種身體的「發炎壓力」,這是體質調整的範圍。
過去我們也治療過一些類似的特殊狀況:
1.C肝的干擾素治療
2.C肝新藥治療
3.B肝病患自費用C肝新藥治療,嚴重急性心臟衰竭
4.這次新冠肺炎疫苗後嚴重副作用疑似心肌炎的治療
上述的副作用狀況:
干擾素、C肝新藥都是屬於「寒熱往來」少陽證
嚴重急性心臟衰竭的那位因為拖太久,我接手時是真武湯證
新冠肺炎疫苗疑似心肌炎這位是我們助理,打完胸痛一個月
政府也在追蹤中
我們先用牛黃治療,胸痛減緩,現在用炙甘草湯調理中。
這些豪醫都有經驗,除了我們助理還在調之外,其他的都已治癒,效果很好。
C肝的部份,我們中藥治療後續追蹤也沒有影響之後病毒的清除
所以中醫切入這一塊是很有幫助的。也沒有觀察到任何影響西醫治療的狀況。
這是豪醫一點自己的心得。
泰陽中醫,專注醫療。
2021年06月12日
COVID-19疑似病例治療初探
豪醫先引用一位前輩的故事
成都中醫藥大學張廷模教授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當時全國的中醫類的碩士研究生的入學考試,有一個多選題,
多選題考的就是我們清熱藥當中
瀉火藥當中的第一味藥石膏,
這道題就是以下哪些是石膏的功效?
一、清氣分熱;二、清心熱;
三、清肺熱;四、清胃熱;
五、清肝熱。
這個題當時是1985年在南京我出的題,
在南京那個搞題庫的時候,
後來從衛生部的中醫司,
那時候還沒有中醫管理局,
還沒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是衛生部的中醫司,當時給我回饋了個資訊,
在多選題裡面,這個題的失誤率最高,當時我非常驚訝。
~~~~~~~~~~~~
老實說
這一題豪醫覺得出的非常好。
這裏透露出什麼問題?
死讀書當然也能當醫師
但是實戰跟書本知識上距離非常遙遠。
張教授雖然是搞基礎教育的
但是這一題非常臨床
COVID-19 病患的症狀
我們已經熟悉的有
1.全身性的發炎如:發燒、身體痠痛、頭痛、頭暈、嗅覺味覺異常
2.呼吸道的發炎如:咽痛、口乾舌燥、咳喘、胸痛、呼吸困難
3.腸胃道的發炎如:腹瀉、噁心
當然,光憑症狀、脈學,絕對「無法確診」
請勿相信江湖術士。
上面那一題多選題
不知道有牌的中醫師能否答對?
但是會這一題
再來看COVID-19的疑似患者(有症狀的)
你告訴我,石膏會不會常開?
當然無症狀者不會來詢問
若是上面三個面向的症狀都有時
或是只有前兩個時
石膏使用的機率相當的高。
因為臨床上,石膏這個藥物的發展歷史上
本來就是從治療感染性疾病開始
後續才有其他面向的方劑衍生。
這類疑似病例
豪醫石膏會開到2~3兩
甚至更多。
這種病人,不是重症,但也絕非輕症。
豪醫曾看到一位西醫師說
「錯失轉成重症的關鍵轉換期」
這個關鍵轉換期,誰能HOLD住?
豪醫告訴各位,中醫有角色!
因為這個關鍵點,不在於抗病毒,而是在於免疫力。
這就是中醫擅長的「體質控制」。
這邊豪醫不用「調理」二字
因為顯得太慢。
體質控制、甚至是扭轉
在感染性疾病的戰場上
往往是30分鐘、半刻見真章!
怕冷、身體強烈痠痛立馬好轉
咽痛立馬緩解
過去的流感,西醫都無法做到這樣的效果
COVID-19當然無法。
假設我們可以讓有症狀的患者快速緩解症狀
你告訴我有沒有希望扭轉重症的發展?
那之前的文章豪醫提到幾個重症治療上可能的方劑
有用石膏的是?
木防己湯,還記得嗎?
快喘起來了,痰一直冒出來
咽喉很乾很乾….
這類疑似感染者很常遇到的問題
我相信
現在還在隔離、自我健康監測等等的朋友
有些人也有這些症狀。
那如果阻斷不了,持續的惡化下去會變成?
吃中藥就能快速阻斷這樣的症狀發展
這也是目前我們最近的經驗。
今日重症死亡率仍然太高
無論是篩檢黑數問題還是如何
自保之道
我認為還是有疑似症狀
或是根本就確診了,症狀逐漸加重
那就該趕緊服藥
我講的當然是中藥。
我講的當然不是清冠一號
死亡率大概已經說明了清冠一號的極限了
各路團購亂象無助防疫
這個藥,
一下中醫界發聲明說不能當保養吃
一下子西醫的召集人又說只是保養品
那當然民間到底怎麼講這類東西?
豪醫也不是很清楚。我也沒有能力導正這些亂象。
但是我們朋友,先搞清楚這種東西怎麼用:
無症狀感染者加速病毒清除轉陰是有效的。
輕症上有部分的患者適用也是肯定的。
但是並非所有輕症都適用。
用了症狀不改善,請改藥
用了症狀持續加重,還是有機會變成重症,而且機會不小。
「預防」這件事情不要太執著
這類東西可以多一些保護是對的
但是萬一預防失敗了,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疫苗才是真正預防的重點,
而且是要多數人施打後群體的免疫力。
我們這邊的重點還是,萬一症狀不幸持續發展
要阻斷重症的產生
還是要回歸正統實戰經驗的調劑處方
因為這個部分,西醫也沒有普遍好用的治療方法
(痊癒者血清這些特殊的治療手段似乎有在討論)
那清冠一號的模式,終究只是非常前期的事情。
最近我們治療疑似案例的病例給大家參考
患者自我健康監測中,第9天出現症狀
頭痛、頭暈、低燒、喘咳、胸痛、自汗
(請不要針鋒相對的問我1922怎麼說,豪醫不想惹事)
水煎藥
葛根湯+黃連解毒湯+白虎湯+魚腥草⋯其餘加減。
劑量就不透露了。
療效立竿見影。
目前穩定控制中。也有患者已經解除自我健康監測了。
豪醫有自信,這樣的狀況
我們確實能夠把多數的患者好好的顧好。
疫情亂世之下,自保需要知識與經驗
泰陽中醫。專注醫療。
延伸閱讀:
豪醫之前的教學,很多架構豪醫跳著講,串聯起來其實就通了
感冒、流感、感染症重症的研判與教學
「衛氣營血」辨證
2021年05月24日
連續有隔離患者缺氧猝死
什麼是Happy Hypoxia?
為何武漢肺炎讓人呼吸困難?
其實這篇文章去年就寫草稿了(有圖有真相)
真的沒有想到台灣今日會面臨如此嚴峻的挑戰。
去年我們舉例過呼吸窘迫的例子
https://www.facebook.com/829216740558578/posts/2121116408035265/
今天我們再深入一點
一個好的呼吸的條件有二
第一:好的氣體注入=通氣
第二:好的血液循環=灌流
這兩個缺一不可。
結果都會造成呼吸的困難。
有通氣沒灌流是「死腔」dead space
有灌流沒通氣是「分流」shunt
目前專家認為近日的連續猝死是Happy Hypoxia
這是一種因為病毒感染後阻礙了肺部的灌流,這是類似「死腔」
患者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異狀
但是隨著病毒增長,突然導致灌流被阻礙而急遽發展成缺氧的狀態。
另外肺部內部的「分流」以及「血管內微血栓」(microthrombi)
這些都被認為是COVID-19造成缺氧的原因
所以COVID-19這是一種復合性呼吸窘迫。
當然每位患者的狀況可能略有不同。
醫學必須去了解是上述哪一個成份的缺乏居多
才能選擇適當的呼吸機、呼吸機模式、藥物等等。
長庚醫院內部有過「針灸」輔助脫離呼吸器的經驗
這些缺氧的病人需要專業人員的照護
呼吸治療師更不是像機器增產就能有的
適時的讓中醫介入能讓整體醫療能量上升。
好的通氣跟灌流是解除呼吸窘迫的關鍵。
中醫如何建立好的通氣?「宣肺」
中醫如何建立好的灌流?「振奮胸陽、活血化瘀」
現在講的是「中度、重症」,大家不要再跟我講「清冠一號」了。
那是「輕症、無症狀」的方子。早期決戰上呼吸道用的。
現在講的是病毒進入下呼吸道了,中醫可以怎麼辦?
「宣肺」代表方:大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
「振奮胸陽、活血化瘀」代表方:木防己湯、李可破格救心湯
木防己湯我的FB提過很多次了。
如果是要處理這次病毒感染的重症
豪醫會認為「振奮胸陽」這個非常重要
李可的破格救心方是經過臨床大量實踐的方子
不過附子這個藥物爭議太大
是不是需要這麼「破格」? 豪醫的經驗是不用
大概一~二兩就能化解掉很多cyanosis (發紫、發紺)的狀態了。
提出代表方只是我個人救治患者的經驗
當然中醫一貫的診治還是有「辨證論治」的成分在。
就我們的實際經驗,提出真的能幫助患者更好的方法。
遇到我們經驗不足的部分,不要托大
臨床功力就是一點一滴的累積。
豪醫日前已分別從網路信箱向新北、台北市政府提出希望
『中西醫師進駐「防疫旅館」處理輕症的建議』
希望假若疫情進一步加重,看看能否有機會幫助更多的患者
當然,一樣的概念在我們新竹縣也是一樣的
假若我們這邊疫情嚴重,豪醫自當全力以赴
在社區內盡心照顧患者。
中醫界目前沒有什麼動員,是豪醫覺得比較可惜的
中醫始終在正統醫療上邊緣化
但是至少豪醫自己,是真正做好準備
有需要即可盡上一些微薄之力。
泰陽中醫,專注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