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6日
(圖片為M!SPACE 的貓老闆之一)
AZ後副作用,典型少陽熱後的氣陰兩虛
中秋連假前補班補課的那週
有一位先生
在施打AZ疫苗後三天,
坐下起立後,眼前突現一片黑
而且持續10+秒!
我想姿勢性低血壓算是常見
但是每次都發作、持續時間這樣長的
並不多見。
患者本身有輕度的「地中海型貧血」
全身症狀呈現「忽冷忽熱」
這是中醫古籍中典型的「往來寒熱」
從施打疫苗開始的發燒怕冷
一直到忽冷忽熱,這些典型的表現
「傷寒論」有詳細清楚的分析與分型指導臨床醫師精準用藥
這位患者是「少陽熱」。
少陽熱跟我們前篇提到的太陽病有何不同?
體質上、病位上,少陽熱代表著身體比較虛弱
因此症狀跟太陽病比較起來,偏在「裡」
這裏很多中醫師都搞錯的是
少陽病被坊間醫師稱為「半表半裡」
這可能又是一個千年錯誤
原因是,半表半裡,這句話
翻遍傷寒論整套書找不到。
傷寒原文寫是「半在裡,半在外」
箇中差別,我想臨床實戰上值得大家細細琢磨。
前篇我提到施打疫苗後其中一個重點「熱入血脈」
這位先生明確表明有「心悸」的狀況
特別要分別清楚的是:黑影並不是眩暈
沒有天旋地轉的問題,這是要明確區別的。
如果會暈,也符合另一個「有表裡症」的特殊情況
疫苗施打後,確實很多人會暈。
但是辨明清楚「有」還是「沒有」
中醫在意的,辨證的重點,即是在此。
這些重點,沒有辦法被把脈取代
這是另一個看中醫的朋友們要注意的
脈象在看中醫時雖然是一個重要的指導
但是臨床上更多的東西是脈象無法取代的
尤其是在一個扎實的診斷過程中更是如此
反過來說,脈象在診斷之外、弦外之音
確實又有著另外超越生理醫學的意義在
而且在癌症、其他重症患者身上
脈象的重要性在「望聞問切」四診中又會大幅度的提升
這些道理,區別,值得大家慢慢思量。
往來寒熱、心悸、姿勢性低血壓、沒有眩暈⋯
脈象細弱偏數
這裡豪醫看到熱勢往心脈走的軌跡
大家看到了嗎?
經驗不夠的醫師,在歸納問題上會缺一個「口乾、口苦」
因為少陽為熱證
典型上要有一個「定性為熱」的症狀
當醫師找不到這個客觀的症狀時
要客觀的辨證,可能就很難有共識
所以豪醫前面才提出要「看出熱入血脈的軌跡」
因為即時當下沒有這個定性的症狀
可是疾病變化的過程中
有著一個「帶有性質的變化軌跡」
這個軌跡,甚至不是個別患者獨有
所有豪醫之前幾篇已經歸納出這些施打疫苗後的變化大方向
因為,這個大方向,是重要的。
這位患者的脈象指導了氣陰兩虛
這個部分是個別病患身上的特質
每位患者都可能不一樣的。
所以治療的大方向已經砥定
標題已經寫了
少陽熱、氣陰兩虛
處方:小柴胡湯合生脈飲
這是最基本的。
近日有與同道交流到「莫德納」施打後
出現寒證、緊脈的機率高
這點因為莫德納豪醫遇到的案例還是太少
有施打的,但是副作用延長到需要中醫治療的似乎很少
如果後續有心得,豪醫會再向大家報告
當然還有BNT開打的學生們
最近大家都焦慮的一直來問我們
各位家長,別怕,豪醫不敢說自己萬夫莫敵
但是我們一直都在疫情中準備、努力,關心所有能幫上忙的新知識
請大家盡量不要太緊張焦慮
假設孩子真的有狀況,豪醫一定全力以赴,幫忙到底。
所有的疫苗都是倉促研究出來
缺乏長久觀察
甚至有些機轉可能影響終生
對於施打後有特殊的副作用、後遺症
花一些時間調理,並不過分。
甚至豪醫可以斷言
很多人的問題,持續時間更長更久
是不是需要重視? 豪醫認為絕對是需要高度重視。
但是與其在那邊恐慌,真的不如安心施打
超過三天後仍有不適,找中醫好好調理。
在盡量鼓勵大家施打疫苗的時代背景之下
我想這已經是中醫能提供最好的後盾支援了。
是不是喝了一些中藥就能變成「中醫抗病毒義和團」
刀槍不入不染疫?
認識豪醫的朋友相信都很清楚答案了。
對於不能施打疫苗,又很難確保口罩戴好戴滿的幼兒童
豪醫倒是鼓勵他們當「中醫抗病毒義和團」
時常給予簡單溫和,能長期服用的抗病毒茶飲代水
有些患者把茶包泡的很濃、增加劑量沖泡
豪醫認為沒有必要
保持溫和的濃度,長期飲用才是抗疫工作長期抗戰的正確策略。
同為父母,對於孩子的這些擔憂不會因為自己是醫師就減少
但是能如何確實為孩子們做一些保護,有憑有據不跟風,不誇大
豪醫倒是很清楚。
最近很開心也跟從疫情開始就一直在南部坐月無法回新竹的新手媽媽患者有聯繫
我們提供了一些產後調理的相關資訊
雖然遠在南部,仍然能幫助到患者,這對我們來說是開心的
泰陽中醫一直很感恩跟大家的緣分,也感恩大家都平安
後疫情時代,繼續跟大家一起加油。
泰陽中醫。「實在的」「科學的」中醫醫療。